中国最大的图书批发网站
[首页] [写手之家] [非常SOHO] [SOHO秘籍] [SOHO撰稿] [最新约稿] [编辑心声] [付费方式] [本站社区] [留言板]

写手之家
非常SOHO
SOHO秘籍
SOHO撰稿
最新约稿
编辑心声
SOHO设备
才华SOHO
即时新闻
关注稿费
寻求出版
SOHO创业
诚征书稿
承建网站
soho计划
开家书店
强力推荐
新书推荐
编辑在线
媒体诚聘
传媒有约
写手推荐
SOHO资讯
杂志征稿
报纸征稿
网站征稿
写手教程
混在北京
真我风采
电子商务
名人在线
创业导航
书店指南
网站建设
soho创业经验
soho投资融资
版税出版您的书稿
招商合作
品牌营销
媒体资源整合
最新创业项目
代写代笔
软文推广
sohozones全球报道
新媒体运营
创业动态
soho财富故事
soho创业指南
域名财富故事
自由职业者
soho创业经验
24小时内付稿费公众号
图书批发货源导航
图书营销手册
大众出版
出版产业观察
书业人物
SOHOZONES免费环球资源
SOHOZONES免费赚钱资源
SOHO理财
SOHO健康顾问
SOHO网上创业
SOHO房产
SOHO教父
SOHO居家办公
SOHO成功人士
SOHO财富故事
SOHO文化
SOHO美食
SOHO教育
SOHO科技
SOHO网上社交
寻求发表
爱情故事
soho财富故事
soho创业指南
书商财富故事
出书巴巴
写作变现致富
创业商机
百万版税求书稿
日本女友爱情故事
外贸SOHO
SOHO百万富翁计划
爱上写作
电子书免费阅读
靠谱淘金计划
创业邦
免费分享
现金大派送
稿费认领通知
soho博客
生财之道
一本万利
soho投资指南
soho致富攻略
soho淘金启示

 


·电话:010-51662125
·手机:13011807335
·OICQ:652155904
·电子邮件:sohozones@126.com
·通讯地址:北京朝阳建国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24
--管中心理
请您留言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百年孤寂·罗湖桥 (深圳)
作者:陈年茉莉 -上传日期:2006-8-12




很多年以后,人们记起了她。是因为她要给完整地拆除,完整地移到另外一个地方。然后,取代她的,是克隆出来的另一个她。克隆出来的另一个她比她更加适应环境。所以她要被人慢慢地遗忘,慢慢地孤独。人们会记得的是,另外一个她。

她,是罗湖桥。


第一部分 

铁钉。铁轨上的铁钉。锈渍淡淡。
午后阳光中,井然有序。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一直延伸。
从深圳河的这边,深圳罗湖区西南的罗湖站,排列到深圳河的那边,香港新界上水站。
铁钉,属于今天的罗湖桥。
她生于2003年。
一百多年。她一直在变化着。
最早,一座木桥。
1881年,港英海关从九龙迁到上水附近,木桥中央,红色油漆,划界。英国,中国。1887年,清政府在另一端,罗湖,设立九龙海关。
往后廿年,多次修建。
1906年,铁路桥动工,以罗湖桥中孔北端第一个钢轨接头处为界,轨枕上打有“TT731RB”和“RN”字样,北为华段,南为英段。
时间再往后推移三十五年。
1941年。抗日战争。人人自危时候。英国为阻止日军借着这唯一的,联系两地的铁路桥进入香港,进而成为其威胁,也便将其拆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只是暂时的安慰。
拆毁一座桥,却挡不住日军南下的步伐。香港沦陷。日军重建罗湖桥,在宣布战败的时候,离开,不忘拆毁。前人种树,前人乘凉,前人不复再,一时树倒猢狲散。
直到1957年。她让世人重新记得。重修。
过了两年,中英双方共同出资,将这座桥改建为铁路桥。从此以后近半个世纪,人来人往,货去货回,哪怕在1979年往前溯的三十年内不通火车,依旧逢年过节,拥挤,水泄不通,必须大力疏散人群。
1981年,在铁路桥东侧,新建了一座人行桥,供旅客行走。1988年,新的双层人行桥建成,上层为出境通道,下层为入境通道。最早的人行老桥现在已经封闭起来。使用的,只是双层人行桥。现在所说的罗湖桥,实为深圳河上,双层人行桥和铁路桥两座桥。
2003年,早不适应防洪需要的铁路桥最终要舍弃了。换上到现在也只是淡淡锈渍的新的铁路桥。
搬迁工程如火如荼的时候,媒体的关注亦是如火如荼,百年沧桑,百年罗湖桥。
过后,老铁路桥在闪光灯下,落户在香港的梧桐河畔,静默着。新桥,一天四次的广九列车,经过,每次,三分钟,过后,归于安静。



第二部分


罗湖桥,承载沧桑百年。
从清朝到民国,到如今。
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到内战。
从清政府到国民党,到共产党。
从两次大规模的逃港到改革开放的回流,到香港的回归。
合合分分,分分合合。
她不会说话。
哪怕会说话,也只能记得一段往事。
建建拆拆,拆拆建建。
她也只能从照片,去辨认,曾经的她。
她的两侧是铁丝网,绵延的铁丝网。
挡住人群的自由流动。
沿着窄窄的深圳河畔,沿着罗湖桥两侧的铁丝网。
向西走,向东走。


向西走
罗芳,曾经的过往。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出去会不会失败
外面的世界特别慷慨
闯出去我就可以活过来
留在这里我看不到现在
我要出去寻找我的未来
下定了决心改变日子真难捱
吹熄了蜡烛愿望就是离开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出去会变得可爱
外面的机会来得很快
我一定找到自己的存在
一离开头也不转不回来
我离开永远都不再回来


西行罗湖。有一个叫罗芳的村子。
铁丝网,在村子的旁边。把深圳同新界,分隔开来。
铁丝网的这头,是罗芳。
铁丝网的那头,也是罗芳。
罗芳与罗芳之间,隔着一个边境站,菜农过境种菜,就要经过这里。
过境种菜,是因为以前的中英边界划分,中方边境农民家在中方,但不少农田仍在英界,农民必须持耕作证,排队过边境站,出境耕作,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
至于,另外一个罗芳,新界的罗芳,本来没有什么罗芳,只是从这个罗芳逃出来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另外一个罗芳。

人群的突然大规模迁移,往往是对现有生活的一种恐惧。因为恐惧,他们不自觉的盲目,向着所谓的天堂,齐心协力地涌去。
为什么对生活恐惧。生活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失望到绝望的出口,是流言中美好的深圳河对岸。一个希望。一个希望支撑着他们千里迢迢聚在罗湖桥畔,只是那么三十米。
三十米。到达希望的第一步。
但是,他们却不容易回到原点了。

为什么逃?
数字或者是最佳的代言人。1977年的罗芳村。深圳河的北面,人均年收入134元;深圳河的南面,人均年收入13000元。
一直在逃。
自从1951年封锁了边界,偷渡亦如影随形。1957年,1962年,1972年,1978年,先后四次高潮。
这与国内政治动荡的周期不谋而合。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出去会不会失败。
外面的世界特别慷慨,闯出去我就可以活过来。
为了生活,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舍得。
欲得,必先舍。
所以,边检站的数据是,行动外逃累计119274人次,已逃至港累计60157人次。官方数字,有案可查。
留在这里我看不到现在,我要出去寻找我的未来。
一直在逃,一直在阻止。
一直在阻止,一直在逃。
人没有恶意,但是人群的集体没有恶意的逃离成了重大恶性政治事件。
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1977年的南巡,邓小平下了两句话。
一时不解。
直到两个罗芳不刻意地进入世人视线。
事情的皮相终也剥落。
因为贫穷,因为害怕贫穷,因为希望逃离贫穷。
 
罗芳依旧罗芳。河的那一边,河的这一边。
分隔的,是绵延的铁丝网。
只是,河的这一边,人们,或者三五成群榕树下楚河汉界,或者车站等候公交车进市区走一遭,或者懒洋洋地看着村子旁公路沿线的铁丝网,说起,罗芳曾经的过往。


向东走
渔民村,雏形深圳。
深圳,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
关于深圳的经典开场白。
渔民村,恰恰是这个曾经的边陲小渔村,雏形中的深圳。
同样的,与香港,隔河相望。
高层电梯住宅,配有健身室、图书馆、停车场等设施的现代化社区。再往里,是低层的宿舍区,亦配有几个篮球场的老区,现在大都租给在深圳打工的普通工人。渔民村的原住民,是从这个老区的家,搬到新区的家。
很久很久以前,他们,安家在鱼排,鱼排就是流动的家。

最初,渔民村人驾着舢板艇,浮家泛宅,漂泊进深圳河打鱼捞虾,惨淡经营。
解放初期,他们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在深圳河边,搭起了水草寮棚,过上半定居生活,告别了海上飘零的日子。
生活清苦,一艘小渔船是全部家当。
日未出,而作。日已落,而归。
勤劳,韧性,敢于面对风浪。
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等待,等待到适合的政策,等待到改革开放。
深圳,空气中,弥漫着建设扬起的尘土。
如同美国淘金热的人们,人们匆匆忙忙往这片南方的土地赶。而淘金热中最稳赚的行当,不是淘金,而是摆渡淘金人过河的船家们。
而渔民村村民,同他们异曲同工。
摆渡着村里的两条货船,到中山、东莞一带运载建材到深圳贩卖,积累了资金,买了汽车,实行陆上运输,送货到建筑工地。
再后来,见运输车辆奇缺,利用毗邻香港这一地利,到对岸购买二手货运汽车,稍加维修后再转卖给各施工队或建筑公司。
短短一年里,渔民村人就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全村30余户村民家家都成了万元户。
告别了水草寮棚,正式上岸定居。当时的32栋同是180平方米的二层住宅,艳羡旁人。
政策肯定会变,但只会往好的方向变,不会往坏的方向变。
邓小平的再次南巡,考察算得上富甲一方的渔民村时,给了当时还在忐忑的村民们一个定心丸。
因为贫穷,因为害怕贫穷,所以要逃离贫穷。
穷则思变,变则通。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欣然题词。
稳定人心,使人言之有情,首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
新的政策,带来新的希望,然后,实现新的希望。
同时,两个罗芳的尴尬渐渐地淡去。
直到1992年,渔民村陷入尴尬中。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渔民村亦逐步成为城中村。城中村,正正是一个障碍,阻碍着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
富亦思变,变亦通。
1999年到2000年,步入21世纪,渔民村整体重建方案落实,并且得到村民们的大力配合。两年以后,成就了渔民新村。
四十年代住船上,六十年代住木棚,八十年代住楼房,二十一世纪住时尚住宅区。当初的勤劳,韧性,敢对风浪的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
托他老人家的福,我们村才有了两次巨变的奇迹。渔民村村民们深情感激。
饮水不忘掘井人。
如今的渔民新村,有一条百米文化艺术长廊,廿幅桐铸浮雕,记载着渔民村的历史,纪念着春风吹拂下的渔村往事。


第三部分


向东走,向西走。
会合在地图上的一个点。
深圳站,罗湖口岸。
依旧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在深圳站坐车,无论汽车、火车,到下一个目的地的。
不知何方,坐车,无论汽车,火车,来到深圳站的。
罗湖口岸过关到香港上水车站的。
香港上水车站过关到罗湖口岸的。
只是在深圳站广场闲晃的,休息的。
众生百态皆浓缩至此。
来来回回。
罗湖桥曾经承载着他们的父辈,往往来来。
而到了这一辈,她更多是一个旁观者。
看着双层人行桥的下一代们,来来往往。
她,归于安静。一天四次的广九列车经过,每次三分钟,规律地打破着她的安静。
淡淡锈渍的铁钉静默着。
延伸两侧的铁丝网静默着。
她的今生,始于2003年。
她的前世,在香港梧桐河畔遥遥相对着。
再前世,再再前世,还有几个前世,只能从藏于深闺的老照片中,依稀辨认。



                浏览次数:455--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下篇文章5种寂寞女人吸烟的理由